
使用老系统的用户目前并不用担忧。财富杂志报道称,这些漏洞只存在于Windows 10中,较老的系统,如Windows XP,不会受到影响。CNN在报道中指出,根据市场研究公司Net Marketshare报告,Windows 10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桌面操作系统,微软估计,运行Windows 10的设备超过8亿台。
目前,主流的智能门锁售价在2000元左右,这个价格在智能硬件中单价较高,能给企业带来较高利润。据全国锁具行业信息中心预测,在未来的5-10年内,中国智能门锁的行业总产值将会突破1000亿元。千亿智能门锁市场拥有较为丰厚的利润空间和增长空间,同时上升速度也快,这些因素让智能门锁成了一门不错的生意。其市场竞争也是异常的激烈,据统计,入局智能门锁领域的企业已超3000个品牌,其中不乏联想、小米等互联网企业的身影。未来,随着诸多资金雄厚的科技巨头的加入,智能门锁行业或许也将迎来一次换血与洗牌。
而在2014年年初,前海开源基金提出A股将会有特大牛市,因为我们当时判断A股经历了熊市之后,政府也需要一轮牛市来刺激经济。而流动性充裕,加上楼市调控,导致楼市的资金流出,可能会刺激股市的好转。楼市和股市的跷跷板,在2014年转向了股市。其实楼市和股市跷跷板效应一直是非常明显,在2015年大牛市的时候,几乎到了全民炒股的地步,很多投资者甚至是加杠杆投资。当时A股市场大涨到5000点,市场的泡沫已经很大,那时候一些聪明的钱,包括前海开源基金,大幅减仓来规避风险,清空创业板。随后市场出现了三轮股灾,大幅下跌,而楼市则是应声而起。可以说楼市和股市的这种跷跷板效应在A股体现的淋漓尽致。
“假冒的阿里女高管”,“骗子微商”,“不要脸还装B”这些形容已不算什么。刺耳一些的,还有什么“野鸡、学术婊子 ”之类的词。它们恰好还来自那一个个自诩品行端正的,似乎从不蹭热度,不造谣的自媒体大V之口。这些人恰好也一个个的,都拿不出任何真材实料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用力过猛的义愤填膺。
二、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计量损益的争议为了遵循IFRS,小米将其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作为金融负债进行会计处理,并在后续的资产负债表日上将这些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这种损益不仅有悖于经营情况,而且缺乏经济实质。小米过去三年的经营情况蒸蒸日上,营业收入从2015年和2016年的668亿元和684亿元猛增至2017年的1146亿元,经营利润也从2015年和2016年的14亿元和38亿元飙升至2017年的122亿元,因此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其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在2017年增加了541亿元。面对这种大好形势,小米却不得不在2017年的利润表上确认了高达541亿元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对于这种利润表与实际情况严重背离的荒唐局面,郑朝晖博士评论道:“这个案例说明了将优先股作为负债并按公允价值计量之缺陷,经营业绩大幅改善,股价暴涨,利润表却体现巨额亏损,经营业绩严重恶化,股价暴跌,利润表却体现巨额盈利,公允价值会计的逆周期现象令人哭笑不得”。更重要的是,小米2017年确认的这541亿元亏损,并没有导致小米的现金流出,纯粹是因会计游戏规则不合理所产生的账面损失(paper loss)。
7.《上市规则》规定的财务指标包括“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 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 15%”,其中“研发投 入”如何认定?研发相关内控有哪些要求?信息披露有哪些要求? 中介机构应当如何进行核查?答:(一)研发投入认定 研发投入为企业研究开发活动形成的总支出。研发投入通常 包括研发人员工资费用、直接投入费用、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 用、设计费用、装备调试费、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委托外部研究 开发费用、其他费用等。 本期研发投入为本期费用化的研发费用与本期资本化的开 发支出之和。 (二)研发相关内控要求 发行人应制定并严格执行研发相关内控制度,明确研发支出 的开支范围、标准、审批程序以及研发支出资本化的起始时点、 依据、内部控制流程。同时,应按照研发项目设立台账归集核算 研发支出。发行人应审慎制定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标准,并在报告 期内保持一致。 (三)发行人信息披露要求 发行人应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研发相关内控制度及其执行 情况,并披露研发投入的确认依据、核算方法、最近三年研发投 入的金额、明细构成、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 业收入的比例及其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的对比情况。 (四)中介机构核查要求 1.保荐机构及申报会计师应对报告期内发行人的研发投入归集是否准确、相关数据来源及计算是否合规进行核查,并发表 核查意见。 2.保荐机构及申报会计师应对发行人研发相关内控制度是 否健全且被有效执行进行核查,就以下事项作出说明,并发表核 查意见: (1)发行人是否建立研发项目的跟踪管理系统,有效监控、 记录各研发项目的进展情况,并合理评估技术上的可行性; (2)是否建立与研发项目相对应的人财物管理机制; (3)是否已明确研发支出开支范围和标准,并得到有效执 行; (4)报告期内是否严格按照研发开支用途、性质据实列支 研发支出,是否存在将与研发无关的费用在研发支出中核算的情 形; (5)是否建立研发支出审批程序。